榮威 DMH“同軸設計”與吉利雷神AI電混、比亞迪DM誰更優?
麻辣車事 | 09-30
20606
2025年中國混動市場滲透率突破40%,上汽DMH、吉利雷神AI電混2.0、比亞迪DM5.0以超高技術實力和2L級超低能耗形成“三足鼎立”,但技術路線差異已決定用戶價值鴻溝:榮威以“全棧自研集成化”破局,代表車型為榮威M7 DMH的160km版本,吉利走“性能優先模塊化”路線,代表車型為銀河A7 EM-i 的150km版本,比亞迪則擁有“先發優勢平臺化”優勢,代表車型為比亞迪秦L的120km版本。不過,對于用戶來說,這三種不同技術路徑,誰更務實、實用呢?我們從技術層面對比一探究竟。
相同結構,榮威DMH6.0同軸設計的場景化勝利
三者雖采用同樣的P1+P3雙電機架構,但榮威發動機與P1電機同軸集成的創新設計,直擊平行軸方案的效率、NVH和空間三大痛點。

第一個是效率痛點,榮威DMH6.0通過將P1電機放置在發動機曲軸上,取代傳統飛輪的位置,直接與發動機曲軸相連,減少一組傳動齒輪,避免了平行軸結構P1電機之間因公差導致的磨損加劇,運行更平順更安靜,且傳力路徑更短、動力響應更快,持續功率可達峰值功率的80%。
第二個是NVH痛點,P1電機同軸布局既解決了插混系統機械耦合的震動,使怠速充電噪音降低,又能實現給發動機“濾波增扭”,配合P3電機的精準控制,讓動力輸出更穩定,駕駛過程中油電切換無頓挫感。
第三個是空間痛點,在汽車工程設計中,做加法很簡單,但要做減法卻非常難,特別是釋放珍貴的發動機艙空間,更是難上加難,而P1電機與發動機同軸設計帶來的高集成化,可以減少發動機艙的體積占用,進一步釋放乘員艙空間。
在傳統印象中,用戶衡量車輛的性能一味追求更高參數,而榮威DMH6.0不搞參數競賽,同樣的P3電機平行軸布局下,榮威DMH6.0的P3電機功率僅137kW,比另外兩種技術更小,而扭矩達到330N·m,反而更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榮威DMH6.0采用行業先進Hair-pin扁線工藝,讓榮威DMH6.0的P3電機擁有最高效率達97.5%,基于更高的能效比,確保在消耗較少電能的情況下,提供足夠的動力輸出,同時面對負載變化時表現出更好的穩定性,啟動和加速過程中也能更快的達到所需的工作狀態。
在實際道路表現中,榮威M7 DMH在起步等場景下響應更快,交通擁堵或慢速行駛時則可降低油耗,大幅提升整體效率,動力回收效率也更高,打破動力、能耗、靜謐三個維度的“不可能三角”。
全棧自研打造效率巔峰,榮威DMH6.0的48.1%熱效率實測表現更優
榮威1.5L混動發動機以“充分燃燒+極致減損”雙路徑,通過高效快速燃燒技術、智能熱管理技術、深度阿特金森循環、外部冷卻EGR技術、5大領域25項減摩擦五大核心技術,實現充分燃燒,并減少熱損失,將指示熱效率做到行業領先的48.1%。

例如高效快速燃燒技術依靠16:1超高壓縮比和Lambda=1全工況最佳油氣比,在確保高壓縮比安全不爆震情況下,提高燃燒動能轉化,而更佳的油氣比實現燃燒更充分,效率更高。智能熱管理技術則通過電子水泵智能控制、低阻力設計、分離冷卻等,對發動機進行精準冷卻,減少熱損失。深度阿特金森循環配合外部冷卻EGR技術,根據發動機運行工況及工作溫度,將一部分廢氣再送回燃燒室內,吸收燃燒室內熱量,降低燃燒溫度,改善發動機爆震、降低燃油消耗、降低排放,使廢棄再循環ERG率達行業領先的30%+。5大領域、25項減摩擦技術則帶來行業量產最低的0.27bar摩擦功,真正均衡了高功率與低耗能,同時還能延長零部件使用壽命,提升車輛可靠性。
在媒體滿電一箱油實測中,榮威M7 DMH百公里油耗2.57L/100km,實測綜合續航2143km。同時,在易車高環極限續航測試中,全場22輛混動新能源車參賽、夏季滿載全程120碼極限工況下,榮威M7 DMH綜合油耗為5.58L/100km全場第2,并憑借55L小油箱實現極限續航1122.4km全場第5,再次證明其超強實力。值得一提的是,上汽DMH 1.5L混動專用發動機已成功應用在多款上汽國內外車型,累計銷售20+萬臺,經受住國內外市場考驗。

高度集成化優勢,榮威DMH6.0的21合1 PICU打造智能中樞
上汽是第一家且目前唯一一家實現發動機軟件自主研發并運用至混動系統的中國企業,榮威M7 DMH搭載的21合1混動管理系統PICU,將多個子系統集成至單芯片,打破國內發動機控制技術長期被博世、大陸、德爾福壟斷的局面,實現從“拼接控制”到“中央大腦”的跨越。
得益于One-Chip中央大腦管理,讓響應路徑從多個子系統集直接的傳遞,變成芯片內部通信,動力協同響應速度從毫秒級提升至微秒級,運算速度提升50%,決策更高效。正因為運算速度更快,讓動力響應速度進一步提升,響應時間僅需0.26秒,動力隨踩隨有,0-50km起步加速快。除此之外,芯片算法的全棧自研,讓整個系統通過AI軟件控制,打破傳統“先電后油”使用邏輯,由百萬級車輛歷史數據結合當前交通、車輛狀況,規劃出最優的油電分配策略,確保發動機介入即在高效工作區間,避免損耗,綜合續航里程提升6%。這也是銀河A7的11合1電驅、比亞迪秦L的7合1電驅無法比擬的硬件+軟件優勢。
全棧自研混動專用電池,榮威DMH6.0長續航與安全雙重保障
榮威DMH6.0綜合考慮電池成本、電池安全、整車重量等因素,在8萬級價位搭載同級領先度數的19.7kWh混動專用電池,CLTC純電續航為160km。結構上,通過鋁合金框架+模塊化儲能系統+底部多層板復合結構設計,相較同級普遍使用的鐵質托盤電池,在相同體積下能量密度提升14%,且重量輕、強度高。另外,針對混動車型“低溫動力衰減”痛點,榮威DMH6.0通過電芯化學配方優化,提升放電功率,無懼低溫饋電,常溫放電倍率提升62%,低溫放電功率提升40%,即使饋電狀態也能保持動力響應,徹底解決北方用戶冬季續航焦慮。
此外,同級領先的電池熱管理技術,通過高功率快速加熱,滿足低溫下的急速快充需求,低溫天(-10℃)30%-80%實現35min快速補電。同時,加熱膜精細化功率分布設置確保電池的均溫性,而先進的直冷技術實現冷卻能耗降低15%,相比普通水冷系統,冷卻速度提升50%。除了技術出色,榮威DMH6.0還將電池輸出的能量到輪端驅動的能量轉化率提升到84%,較競品領先8%。在媒體實測中,純電續航可達166.5km,續航達成率104%反向虛標,完全滿足用戶日常通勤的便利性與經濟性。
用戶價值終極考量,榮威DMH6.0實現成本與質保的雙重勝利
對于用戶來說,優秀的混動技術應更直觀的體現在低成本。以#92汽油7.11元/L、谷電0.307元/度計算,榮威M7 DMH的55L油箱最小,加滿約需391.05元,19.7kWh電池包充滿需6.05元,總成本為397.10元,以2050km官方續航計算,每公里成本約為0.194元;銀河A7搭載的60L油箱更大,加滿成本為426.60元,18.4kWh電池包充滿需5.65元,總成本為432.25元,以官方續航2100km計算,每公里成本約為0.206元;秦L的65L油箱為三車最高,加滿成本462.15元,15.87kWh小電池充滿需4.87元,同樣2100km續航467.02元總成本明顯高于銀河A7,每公里成本約為0.222元。算完發現,秦L的技術先發優勢并未給用戶帶來更高利益,榮威DMH6.0的技術深耕成為最大贏家。
在用車便利性上,榮威M7 DMH的40kW快充非常亮眼,快充功率領先競品。而銀河A7快充功率為37kW,與榮威M7 DMH差距微小;秦L快充功率為23kW,比榮威M7 DMH低了近一半,小電池包、短續航,實際體驗差強人意。
在質保保障上,榮威更是具備碾壓性優勢——提供同級唯一的 “五大件終身質保+零自燃終身保障”,覆蓋發動機、變速箱、三電系統全核心部件;而銀河A7與秦L僅支持三電終身質保,保障范圍遠不及榮威M7 DMH。
總結
榮威DMH6.0的技術領先優勢,并非單純的參數堆砌,而是“技術自研—場景落地— 成本優化”的閉環突破。以同軸設計解決用戶“頓挫、噪音、空間”痛點,以48.1%發動機熱效率破解“油耗、動力、壽命”矛盾,以行業首創21合1混動管理系統PICU打破外資技術壟斷,最終讓榮威M7 DMH以8.58萬起售價和五大件終身質保,讓高端混動技術走進普通家庭。
正如榮威M7 DMH上市發布會上,錢漾總提及的“長純電續航、低能耗、全生命周期保障”的混動金標準。真正的技術優勢,不在于紙面參數的華麗,而在于能否持續解決用戶的核心焦慮。在這場混動技術的終極對決中,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榮威DMH6.0不僅是技術王者,更是國民家轎的價值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