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試駕途觀L Pro:“合資智能化油車”能有多大吸引力?
駕仕派 | 10-15
22057

如今這樣的大環境下,還在堅持更新燃油車產品線的廠商已經不多了,尤其是逐漸式微的合資車企,能給予油車不亞于新能源的重視程度的、同時還能在市場上保持住競爭力的,基本上只有德系——20萬元以下價位更是幾乎只有大眾一家。
這也意味著,如果你想在20萬以下價位買一臺價格親民的新車,又不想要新能源的話,很難繞過大眾。而如果你看中的是SUV的話,那途觀L Pro大概率會出現在你的備選清單里。而且,在油車大幅度降價的環境下,即便甩出了各種“一口價”,你或許依然會對這些新車的優惠幅度有不小期待。
在“群魔亂舞”的當下,大眾的造型風格,是我個人覺得為數不多能很好地兼顧油電兩種產品線風格的設計。
事實上,這也是促使我買下ID.4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臺最新版本的途觀L Pro,幾乎就是一臺“燃油版的ID.4”(當然,你把ID.4看成“純電途觀”也沒毛病)。即便技術發展會影響到外觀變化,但普羅大眾的審美并不是說變就變的,所以我覺得有層次感的前臉在新能源時代依然是耐看的。
雖然定位上是臺中型SUV,但途觀L Pro的車長不過4735mm,軸距也就接近2米8,不過說實話,這樣的尺寸在市區顯然比那些動輒“膨脹”到4米8甚至4米9的大車要好用很多。至于細節方面,中網的腰線換成斷開式、門把手換成傳統造型,其它方面和ID.4就沒有太大觀感上的差別了。

座艙的整體架構也和ID.4一脈相承,譬如將中控屏偏向主駕的環繞式布局,和ID.4幾乎一模一樣的觸控面板方向盤,平臺化的最新版懷擋設計等等。而“裝潢”部分則更加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喜好,用上了更多的亮面飾板來提升豪華感,中控臺上半部分都是軟性材質,但仔細觀察后會發現,下半部分用的是色澤光亮的硬塑料,還是有著降本的意圖。另外中控屏增大到了15英寸,至少看起來更符合“智能化”這個名義。

除了屏幕變大,交互部分這輛途觀L Pro相比ID.4更好的地方還在于重新回歸了傳統的四車窗獨立按鍵,而不是那組讓人有些抓狂的2+1(左/右車窗鍵+前后切換鍵)。
不過個人認為在交互體驗方面依然有優化空間。比如,懷擋換成了和撥桿更相似的造型,但扭動的操作方式沒改,相當于手指施力的實際力臂反而變短了,操作起來更費力一些;天窗的按鍵使用的也是觸控,控制邏輯和奔馳一樣,需要滑動之后長按控制,顯得有些繁瑣。

使用了高通8155的新車機,算是途觀L Pro上最肉眼可見的智能化成果了。搭配的新系統告別了老ID.系列的WP系統風格配色,除了有更大的屏幕界面,系統也終于和主流的國產車機設計靠攏了,有了首頁大地圖背景,有了功能豐富的側邊欄和任務欄。只是白色的底部和五彩斑斕的LOGO似乎不太搭,沒能完全呈現出扁平化設計的美感。實際上,首頁設計已經是新系統大部分的變化點所在,展開菜單之后還是熟悉的配方。
性能方面中規中矩,刷新幀率一般,但至少還算跟手,也沒有什么卡頓。功能方面最大的亮點個人覺得還是在于完備的手車互聯生態,CarPlay、CarLife、HiCar一應俱全,無論是蘋果還是安卓用戶都基本能滿足需要。另外僅有的三個配置里,兩個高配都有副駕屏,不過11.6寸的扁平尺寸,使用體驗和手機沒有特別大的不同。


Console部分的實體鍵也被基本刪得干干凈凈,只留下了啟停鍵、電子手剎和一個帶有小尺寸圓形屏幕的多功能集成旋鈕,可以在多媒體音量、駕駛模式、氛圍燈模式之間切換,這是個不錯的設計,如果能把空調風量和溫度集成進去就更好了。前方也因此空出了足夠的空間容納一個手機無線充電面板,不過功率只有15W。
音響方面,即便是選裝的哈曼卡頓音響也只有12通道,不過音色挺不錯,人聲解析方面很干凈,重低音的功率不算強,但幾乎沒有多余的車內共振,聽起來感覺很清爽。

座椅是我個人認為全車靜態表現最好的地方——不在于配置,而在于設計。
人機布局基本上和ID.4沒有差別,安裝點高度適中,開揚感優秀的同時又不失環抱感。高配的座椅面料使用的是老司機喜聞樂見的織物與皮革混搭,中間部分的填充該凸的凸、該凹的凹,軟性適中的同時又有著高度恰到好處的兩翼,包裹性出色,兼具支撐性和一定的柔軟質感。只是座椅通風的功率在南方的酷熱面前不太夠看。

后排的表現也不錯,尤其是人機方面。雖然腿部空間在同級車型中并不占優,但是基礎設計很出色。與前排一樣的面料兼顧了舒適性、手感和便于打理的需要。坐墊的長度非常充裕,能夠給予大腿充分的支撐,這一點在很多“土生土長”的國產車型上都做不到。面料填充軟硬得當,坐上去會有一種身體輕微陷入填充物里的包裹感,同時又不失良好的支撐性。而且靠背也支持手動角度調節。這是一張真正適合長時間端坐的后排座椅。
當然,后排配置方面跟同價位的國產對手相比就沒有什么優勢了,只有最基本的后排出風口,搭配兩個USB口,并且都是Type-C格式,對于老規格的手機充電線不夠友好。


后備箱的容積不算大,只有471L,不過已經夠用了,而且內部很規整,也能做到與后排放倒的座椅靠背連成全平。不過地臺下方就沒有額外的儲物空間了,因為它依然保留了備胎。別忘了,這是一臺很傳統的油車。

動態也是我們很熟悉的大眾風格。途觀L Pro全系只保留了高功率版的EA888 2.0T,匹配7擋濕式雙離合變速箱,220馬力的調校沒有驚喜,頂配帶有適時四驅和最大號的20寸輪圈,7.5秒的百公里加速在今天來看普普通通,勝在容易駕馭同時也夠用,而最高不過7.8L/100km的標稱油耗也盡顯調校的均衡和成熟。
當然從體感上來說,如今的大眾已經和十多年前的純正德系風格相距甚遠,無論是動力還是底盤,都已經往舒適性的方向大幅傾斜了。甚至連動力的線性度也因此受到了一些影響,幾乎近半的油門行程都只拉轉速而不是迅速降擋,使得這臺“大馬力”SUV在市區開起來也顯得很溫和,近乎全油門狀態下才能逼出發動機的全力,雖然推背感并不強烈,但響應性不錯,而且只要不是和電車硬拼,日常超車完全夠用了。
另外,溫和的調校風格也換來了不錯的靜謐性,中低速下的發動機噪音被風噪、胎噪掩蓋得很好,音量也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底盤方面基本延續了ID.4的風格,沒有了以往“德系粉”所熟悉的緊繃感,當然厚實感還在。轉向的手感偏重,虛位適中,阻尼變化很自然,可以視作高仿的液壓轉向手感。懸架在保留足夠支撐性的同時,盡可能往濾震性能方向上靠攏,在沒有CDC等各式主動懸架技術的配合下,通過比較低的初段懸架阻尼,實現了對于路面各種震動和顛簸很好的吸收作用,甚至可以用超過50Km/h以上的車速迅速碾過一些減速帶,只有作動的聲音,卻幾乎沒什么沖擊反饋。代價就是后軸會有一點多余的顫動,但也能比較快地收住懸架。
整個動態層面來看,雖然已經沒有多少駕駛樂趣可言,但是駕馭它的舒適感,依然是市面上很多車難以企及的。

獨立試駕總結:
到了這里,相信你已經可以看出來,即便打上了“智能化”的標簽,有了新車機、有了雙屏幕、有了雙目視覺的大疆智駕,這臺途觀L Pro骨子里依然是一臺依靠自身的基礎工藝、動力底盤水平來“守江山”的。本質上,它還是那個成熟得不能再成熟的工具車,拋開機械素質以外的東西,只能算是夠得著主流水平的添頭。當然,這種成熟車種肯定是有人歡迎的,如果能給出15-18萬左右的價位,我相信它會有很不錯的市場表現。
不過,在上市已經超過一年的情況下,終端價格依然過于堅挺:次頂配的兩驅智領版落地22萬左右,頂配的四驅智尊版落地約25-26萬左右,甚至和“口罩期”前的寶馬X1看齊了。

事實上,從銷售的言語間透露出的態度來看,他們似乎對于這臺新途觀也沒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銷售坦言,如今來店里看車的顧客,平均年齡都已經超過50歲了,他們大多是沖著15萬左右的出眾款途觀L來的,即便它的用料更素、配置更低、馬力更小、座椅也更硬。而且銷售集團里也有其它品牌的店(華為系),所以心態也比較放松。
由此看來,大眾似乎進入到了一種或主動或被動的“隨遇而安”狀態。無論是客群,還是品牌形象,都已經有走向固化的跡象,即便有所謂的“一口價”、有新車的引入,途觀也依然以“同堂銷售”的形式,維持著實質上在“吃老本”的狀態。
可是今時不同往日,即便大眾戒掉同堂銷售的“癮”,把這臺途觀L Pro下放到18萬以下,現在也已經有了尚界H5這樣的、向下通吃的強勢品牌車型。反觀大眾,如今ID.系列已經有了停產的傳聞,以后在國內,還會有能跟上主流市場的新車嗎?想到這里,作為一個老大眾車主,我不禁有些唏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