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帶來安全新標準,賽力斯構建 “場景定義” 智能安全體系
高下立判 | 10-27
21476
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深度融合的轉型期,新技術重構產品形態的同時,也讓 “安全” 這一核心命題面臨全新考驗。傳統依賴被動防護的安全模式,已難以應對智能座艙、自動駕駛、電池系統帶來的復雜場景需求,行業亟需從單一技術升級轉向體系化的安全解決方案。在此背景下,第三十二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于重慶舉辦,賽力斯汽車總裁何利揚受邀發表《新汽車 新安全 新探索》主題演講,以 “場景定義安全” 為核心,系統闡述覆蓋車輛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安全體系,為行業安全發展提供了清晰路徑。

汽車安全的迭代,從被動防護到智能體系
“汽車安全的演進,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安全理念的深刻變革。” 何利揚在演講中梳理了汽車安全的發展脈絡,從早期依賴安全帶、安全氣囊的 “被動安全”,到引入 ABS、ESP 等電子系統的 “主動安全”,再到覆蓋整車多維度的 “全維安全”,如今行業正邁入以智能化為核心的 “智能安全” 新階段。
在電動化與智能化雙輪驅動下,安全不再是孤立的技術模塊。電池安全需要與整車控制系統實時聯動,輔助駕駛的環境感知數據需快速反饋至車身防護系統,這種跨域融合與一體化決策,讓汽車安全從 “單點防護” 轉向 “體系化守護”。賽力斯敏銳捕捉這一趨勢,率先提出 “智慧守護” 目標,將安全貫穿用戶用車全生命周期,而非局限于事故發生瞬間的被動應對,為行業安全理念轉型提供了關鍵方向。
場景定義安全,賽力斯的四大安全領域實踐
以 “場景定義安全” 為核心,賽力斯構建起覆蓋 “生命保護、車身防護、健康呵護、隱私守護” 四大領域的智能安全體系,精準匹配超過 190 項實際用車場景,集成 340 余項安全功能,讓技術能力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安全體驗。
在生命保護領域,賽力斯通過超級電容解鎖、失能輔助與衛星通訊等技術,打造 “永不掉線” 的安全冗余,確保極端情況下用戶仍能獲得救援支持;車身防護方面,依托高精度環境感知與障礙識別系統,開發負向防撞、雨霧塵 AEB 等全向防護功能,截至目前已幫助用戶避免潛在碰撞超過 200 萬次;健康呵護層面,醫用級空氣消殺空調、嬰兒衣物級內飾面料及先進吸附分解材料的應用,構建起 “五感健康座艙空間”,減少空氣污染物與有害物質對用戶的影響;隱私守護方面,針對智能汽車數據交互頻繁的特點,賽力斯實施全場景數據保護機制,從數據采集、傳輸到存儲全流程保障用戶信息安全,規避隱私泄露風險。

技術驗證與開放協作筑牢安全底線
安全理念的落地,離不開扎實的技術驗證體系支撐。何利揚介紹,賽力斯已構建覆蓋 1300 余項仿真場景、3 萬余項測試用例的虛擬驗證體系,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前規避超 3000 項潛在質量風險,同時將產線安裝與調試周期縮短 40% 以上,大幅提升安全技術的落地效率。
在實車測試層面,賽力斯累計測試里程已突破 1300 萬公里,覆蓋超過 10 萬個真實用戶場景,從日常通勤的城市道路到極端氣候的復雜路況,全方位驗證產品在不同場景下的安全與可靠性。此外,賽力斯深知智能安全體系構建需要全產業鏈協同,始終秉承開放合作共贏理念。何利揚表示,智能安全涉及多領域技術融合,單靠企業自身難以全面突破,未來賽力斯將繼續攜手高校、行業伙伴及科研機構,共同打造智能安全生態體系,以開放姿態推動行業共建共享,守護智能出行的安全底線。
【高下立判】實現“中國制造” 到 “中國智造”,需要掌握定義權
在全球汽車產業向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賽力斯 “以場景定義安全” 的實踐,不僅是企業對自身安全技術的系統梳理,更是中國汽車品牌在安全領域從 “跟跑” 向 “領跑” 轉變的縮影。相較于傳統安全模式,賽力斯的智能安全體系打破 “事后防護” 局限,以用戶場景為核心、全生命周期為維度,將安全融入產品設計、技術研發與服務體驗的每一個環節,為行業應對智能化安全挑戰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更重要的是,賽力斯強調的開放協作模式,彰顯了中國汽車企業推動行業共同進步的格局。智能安全并非單一企業的 “獨角戲”,而是需要全產業鏈共同參與的 “協同戰”。隨著更多企業加入安全生態構建,中國汽車產業將在智能安全領域形成更強技術合力,推動全球智能出行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發展。這不僅是中國汽車工業在核心領域的技術突破,更是 “中國制造” 向 “中國智造” 升級過程中,對全球汽車產業安全標準的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