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潔阿姨成“車圈頂流”,素人營銷的流量狂歡和思考
百姓評車 | 11-11
23271
日前,哈爾濱一家雷克薩斯經銷店的58歲保潔阿姨意外成為汽車圈的“頂流網紅”。她用樸實的東北方言介紹著車型:“這車轱轆黢黑,座椅軟乎得像我家的炕頭”,這條看似“不專業”的說車視頻在短視頻平臺創下超過500萬的播放量,遠超4S店日常內容的傳播效果。

保潔阿姨的“土味說車”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共鳴,著實讓人意外。保潔阿姨本就是汽車銷售的局外人,和豪華品牌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可人家就是憑借一股撲面而來的真實感和親和力,打破了專職銷售人員的精致話術帶來的那種距離感,精準地觸動了當下消費者的神經。
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當中國車市從“增量競爭”轉入“存量競爭”,各路聲音大喊不要價格戰、要價值戰的前提下,市場參與者還需要思考,如何將品牌的“高大上”與用戶的“接地氣”更好地結合,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情感共鳴。
消費者變得更加挑剔了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已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數據顯示,私人首購用戶比例降至30%左右,近70%為以舊換新。市場核心驅動力已徹底轉向存量用戶。2025年的以舊換新政策是推動換購潮的關鍵因素。政策不僅擴大了補貼范圍(如將部分國四排放標準車輛納入),也保持了補貼力度(報廢舊車購買新能源車最高補貼2萬元)。商務部初步測算,2025年符合報廢更新補貼條件的舊車規模超過2500萬輛。

這意味著一件事,用戶已經是車主了,他們對汽車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對營銷話術也有了一定的免疫能力,他們在選擇時變得更為謹慎和挑剔。因此,傳統的、單向的“硬廣”營銷和過于精致的銷售話術,容易讓消費者產生距離感甚至審美疲勞。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消費者的注意力是極度碎片化的。這是因為現在隨著短視頻和直播更加普及,購買決策并非線性,決策場景更加多元化,在不同平臺(如短視頻賬號、社交平臺、搜索App)間不停跳轉。傳統的、羅列產品參數的專業表達很容易被跳過。溝通的重點必須轉向在最初的幾秒內抓住用戶的情緒或好奇心。保潔阿姨的“土味說車”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它繞過了生硬的專業術語,用“像我家炕頭一樣軟乎”這種極具生活感和畫面感的表達,瞬間建立了情感連接。
我們可以回想自己的購物經歷,往往是被某一個產品的某個功能點所吸引,然后再對這個產品信息進行全面搜索,再通過和其他產品進行對比,來匹配自己的實際需求。價格、功能、售后(是否有7天無理由,是否有運費險),這些都是考慮的內容。

買車也遵循著同樣的邏輯。我們以理想汽車為例。它能夠在一眾新勢力品牌中迅速崛起,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構建起“家庭奶爸車”和“無續航焦慮”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點,消費者進行對比,發現市面上獨此一家,而且理想還提供了彩電、冰箱、大沙發,這簡直就是打開了新世界大門,于是理想就水到渠成地在銷量和商業上取得成功。
由此可見,這種“共鳴式溝通”比“說服式溝通”有效得多。
汽車營銷需要轉變思路
“保潔阿姨說車”的現象及其背后的消費者訴求變化,給汽車營銷策略提供一些轉變思路。

比如,內容創作從“精致感”走向“真實感”。事實證明,基于真實體驗、貼近用戶日常生活的“場景化內容”比生硬的參數羅列更能打動人心。拒絕宏大敘事、拒絕技術術語,用生活化的語言,將專業參數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好處。比如說,介紹車輛空間,以前是長寬高的數據講解,現在可以說“一家幾口出行不僅坐得舒服,而且都有什么樣的行李物品能裝得下”。這促使車企在營銷時,需要更多地從用戶的實際使用場景出發。其次,營銷需要精細化運營。直播賣車、KOL/KOC合作、短視頻內容已成為常規操作,車企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細化運營。比如,剛才介紹車輛空間,以往都是由專業銷售口中說出,自帶一股“官方宣傳”的味道,容易產生距離感。而現在,由非專職銷售用一種更具場景感和人情味的語氣介紹細節,這明顯比精心包裝過的銷售話術更有可信度,更容易拉近距離。
面對這種變化,無論是車企還是經銷商,它們的溝通姿態需要轉變。比如說,讓信息的傳遞者變得真實可靠。可以是車主分享真實用車生活,也可以是像“保潔阿姨”這樣的內部員工。需要說明的是,對他們的身份無需刻意營造,是什么職業就是什么職業,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初步的信任感。還有,傳播的內容一定不能是提前安排好的腳本,只有從自身視角表達出來的情感才更有感染力。

現在的消費者可是在海量信息中摸爬滾打過的,非常敏銳,任何刻意營造的“真實”體驗或商業化的“人設”都容易被識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潔阿姨走紅后,短視頻平臺上已出現其他品牌門店的保潔阿姨、食堂阿姨或門衛大爺出鏡說車的模仿案例。這也直觀地反映出汽車銷售行業對流量密碼的追逐。
從整個銷售環節來看,這種形式更多是帶來了品牌曝光和話題度。要將其轉化為實際的到店量和成交量,還需要后續專業的銷售流程進行承接。
所以,大家還需理性看待。
百姓評車
對于車企和經銷商而言,復制一位“保潔阿姨”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把這種真實感保持下去,并打造出自己的個人特色。未來的競爭,不僅是產品與價格的競爭,更是品牌與用戶信任關系深度的競爭。誰能做得更好,誰就在用戶爭奪戰中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