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上海車展,看豐田如何改寫合資品牌的游戲規則!
四川電視臺《星車市》 | 04-26
52727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合資新能源開始“上桌”了,沒錯,它們要用電車反攻了。現在的汽車市場,從單純的“冰箱、彩電、大沙發”的配置比拼,逐漸轉向“技術和價值”的理性回歸。畢竟,新能源汽車的本質,終究是“車”而非“電子產品”,電氣化提升的是性能,智能化優化的是產品體驗。

一、豐田新能源不錯的答卷已經鋪開
全球首發的鉑智7一經亮相,就在媒體日被圍得水泄不通,太火爆了。為啥呢?因為它的亮點很突出,不僅有科技感拉滿的鴻蒙座艙,配備激光雷達,新車設計也夠簡約動感,可以說,用極硬核的"本地化自研實力"掀起了合資車企“覺醒”新篇章。

當合資車企真正反擊起來,攻勢是很驚人的,仿佛一下讓我們看到了新勢力在智能化領域的“紙面優勢”正在被傳統老牌車企的“工業暴力”加速碾碎,原來合資電車還能這么玩。

當然了,鉑智7這么火已經有預兆的了,前面鉑智3X就給我們大家打過樣了,新車上市一小時內,訂單就破萬,至今熱度不減,為啥這么火爆?無它,唯產品力在線、價格給力!
當下多數品牌的智駕功能仍停留在“期貨畫餅”中,依靠硬件堆砌與開城承諾來吸引用戶。而鉑智3X無需等待,直接給你25大項全場景智能駕駛輔助功能,重點,15萬內你就可以拿下了!

肉眼可見,豐田在電車領域,bZ家族至今已聚集了5款車型,實現了從入門級到旗艦、從家用 SUV 到豪華轎車的本地化智電產品覆蓋。讓我們看到了,豐田不拘泥于以往的改款節奏,將更加迅速、及時地進行商品調整。
二、破局密碼是什么?
破局縮小代差最好的方式就是本地化,這幾年,N多合資車企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在中國,為中國”,而我覺得,在擁抱本地化上,豐田始終是最積極的那一個。

他們理解的本地化很對,是要從適應中國轉向由中國定義,怎么理解呢?就是最懂中國人的還得是咱們中國人。所以,豐田正在用中國人的頭腦和方法,聚焦中國思維來進行產品研發,打造真正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做到“立全球 更中國”。對此,豐田有2個面向全方位本地化的十分重要的舉措。
第一個,ONE R&D研發體制,豐田將原本分散在中國各地的一汽豐田研發、廣汽豐田研發、比亞迪豐田研發,與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進行整合,構建中國獨立的研發體制,將研發的決策權從日本本土移轉至中國本土,從此咱們中方真正有了決定性的話語權。
所以,有了這個措施,就可以跨越公司壁壘,開展人才交流與培養,以綜合實力更快效率地推動智電技術的研發。于是乎,產品力在線的鉑智7、bZ5、鉑智3X才能這么快來到我們眼前。
第二個,中國首席工程師(RCE)體制,啥意思呢?就是由咱們中國人擔任車輛開發負責人,讓充分了解中國市場環境與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年輕工程師擁有更大的權限,研發全新產品。

這個措施做得很棒,想要造出真正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就必須要用“中國人的頭腦和方法”,聚焦中國人的思維來進行產品研發。你看下熱銷鉑智3X以及首發就火爆的鉑智7的首席工程師,均是咱們中國人。當豐田開始用 "中國心" 造車,中國市場才真正迎來了 "合資智能電動化" 的元年,這場變革,或許將改寫整個汽車行業的游戲規則。同時,汽車工業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永遠的創新者”。而豐田正在用 "技術代差" 和 "中國智慧",為合資智電時代寫下屬于自己的注腳。
“立全球 更中國”,并非簡單迎合市場
當然了,“立全球 更中國”并非簡單迎合市場,而是將中國市場深度融入其全球價值鏈重構中。未來,豐田成功可能取決于這三點。

第一,技術反哺的深度:能否將中國市場的智能化、電動化創新轉化為全球標準;第二,文化融合的廣度:例如通過本地化設計團隊將中國文化元素(如東方美學)注入全球車型;第三,生態協同的強度:例如通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優勢,主導全球智能網聯標準制定。若這一戰略持續推進,豐田或將成為首個以中國市場為支點、實現“東方定義西方”的跨國車企,為全球產業變革提供“中國樣本”。
所以,豐田的“立全球 更中國”戰略,不僅是對中國市場重要性的重新定位,更是其全球化戰略的一次深刻轉型。通過多維度的本地化創新與全球資源整合,豐田正試圖將中國市場的活力轉化為全球競爭力的核心引擎。最后,期待豐田給我們所有人帶來更多的驚喜,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