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為馬自達EZ-60首開專場,如何理解“全球好車”?
鐘叔駕道 | 11-14
243087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演播廳里,我們見過無數國之重器的發布,卻從未替單一汽車品牌開過專屬發布會。
2025年11 月 11 日,長安馬自達EZ-60打破了這個慣例,成為登上“第一發布”IP的首個汽車產品。這場被尼格買提稱為“時代加速聲音”的發布會,不只是一臺新車的亮相,更像一次中國智造的實力亮相。

這也讓很多人好奇,能讓央視主動站臺,這臺車到底藏著什么門道?
央視選擇,并非偶然
央視愿意把“第一次”交給長安馬自達,絕非一時興起,而是早有鋪墊的認可。早在新車上市前,央視財經的《超級工廠》就鉆進了長安馬自達南京工廠,用鏡頭細細拆解四大車間的嚴苛制造細節,得到了不少網友的稱贊。

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雙方對“全球化”的理解不謀而合,長安馬自達把南京工廠做成了新能源出口基地,之前推出的EZ-6已經拿到了歐洲市場的入場券,接下來還要進軍東南亞和澳洲,EZ-60未來也會跟著出海。

這種實打實的全球化布局,剛好契合了央視想“講好中國智造故事”的想法。
但產品本身的硬實力才是最大的底氣。EZ-60 從研發之初就盯著C-NCAP(2024 版)和 E-NCAP 雙五星、中保研全優 G 這三大全球嚴格的安全標準。為了驗證安全和品質,長安馬自達還砸了近 1 億元,投入 100 多臺測試樣車,覆蓋國內外市場。最后做到了車內乘員安全指數拿到 96.5% 的高分,遠端保護更是滿分,這種全球統一的安全標準在同級別里并不多見。再加上能適配全球 9 個國家的道路性能,這樣的標準足夠支撐起“全球好車”的名頭,也讓央視愿意為它背書。
“全球好車”的底氣,藏在 “朋友圈” 里
尼格買提在發布會上說,好車從來不是獨角戲,而是頂級資源的強強聯合。EZ-60 的 “朋友圈” 確實亮眼,從鋼材到電池,從智能系統到制造工藝,幾乎每一環都是細分領域的佼佼者,這背后是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硬實力。

比如寶鋼為它量身定制的鋼材——1470MPa 冷沖壓鋼,直接打破了 “熱成型鋼才能達超高強度” 的慣性思維,而且還用上了 GA 鋅鐵合金防腐技術,相當于自然環境下用 30 年都沒問題。
在電池方面,中創新航把 15 分鐘快充的技術裝了進去,電池系統還做了 8 級防護,提前滿足 2026 年中國非常嚴格的“新國標”和歐洲 E-NCAP 標準。

在大家關心的智能化體驗上,EZ-60搭載了梧桐車聯提供的全球首發 4nm 車規級芯片,通過了 AEC-Q100 認證,能在 -40℃ 到 125℃ 的極端環境下穩定工作,設計壽命超 15 年,算力是主流 SA8155 芯片的 1.6 倍。支持多語言實時交互,復雜對話準確率提升 55%,不管是中國用戶說的部分方言,還是歐洲用戶講英語,都能精準識別。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合作不是簡單的拼接,而是反復測試打磨出來的,比如語音交互要適應不同地區的口音,導航要精準識別復雜路口。馬自達對這些伙伴的要求苛刻得出名,而這種對細節的較真,讓這些中國新能源產業鏈資源真正融合成了產品力。
慢下來的堅持,才能走得更遠
長安馬自達的人總說自己 “慢”,但這種慢其實是對用戶需求的敬畏。EZ-60 的“全球好車” 身份,不是貼在車身上的標簽,而是藏在每個使用場景里的貼心設計,背后是大量數據和測試的支撐。
舉個例子,在設計上,新車整合了馬自達日本廣島、中國南京、歐洲法蘭克福三國設計團隊的智慧,做了 9 組貫通式風道、19 個真風口,不僅讓風阻優化了 60.8counts,CLTC 續航還提升了 41 公里,高速時還能給后軸提供最高 705牛的穩定下壓力。

這些設計巧思,既適合德國不限速高速的操控需求,也解決了中國城市通勤的續航痛點。
駕駛體驗則依然延續了馬自達的“人馬一體”特色,而且是基于全球化的調校,由日本廣島總部、德國法蘭克福研發中心、中國南京研發中心、重慶長安母公司四國四地工程師聯合完成,試了 200 多種懸掛調教方案,累計測試超 900 萬公里,光歐洲道路就投入 100 輛車跑了 100 多萬公里,最終形成了讓潛在用戶滿意的駕乘體驗。

至于在生產方面,生產EZ-60的南京工廠是馬自達海外最佳工廠,沖壓車間自動化率 100%,焊裝車間 800 臺機器人全自動焊接,總裝車間對千余顆螺栓 100% 扭矩監控,“一車一碼一件”可溯源,不管是出口歐洲、東南亞的車,還是中國在售的,品質都做到一致的優秀。
可以說,這種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需求的堅持,才是打造一臺“全球好車”應該具備的素質。
鐘述
進入新能源時代以來,很多人發現汽車推陳出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以前是三年磨一劍,如今甚至有了“一年磨三劍”,但代價就是很多原本需要經過漫長時間和巨大成本來充分驗證、完善的細節,留給了PPT上的一句“等待后續OTA升級”,某種程度上把用戶當成了“小白鼠”。
但馬自達EZ-60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奇怪的風氣。央視愿意為它站臺,本質上是認可這種“慢而穩”的造車態度——不盲從熱點,不敷衍用戶,把產業鏈實力轉化成實實在在的體驗。EZ-60 的出海,帶去的不只是一臺車,更是中國智造的標準和溫度。
好車從來不是爭出來的,而是磨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