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全力打造車圈“小華為”!新勢力瑟瑟發抖
新銳汽車觀察 | 11-17
12690
11月14日,啟境汽車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海報,主要內容只有四個字:開啟新境。
華為車BU官微“華為乾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馬上在評論區互動,“歡迎華為乾崑的新朋友,11月20日見”。
沒有跟蹤啟境汽車的人,可能沒有看明白。我翻譯一下,這條推文的背景是,華為和廣汽打造的汽車品牌啟境汽車,或將在6天后舉行的華為乾崑大會上,首次公開亮相。

有人可能要問,中國汽車品牌已經泛濫,華系品牌也已經很多,為什么還要做一個啟境?這個問題我也想弄清楚,所以去年華為和廣汽簽約后,我就一直密切關注項目,并私下打探到了很多一手信息。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啟境汽車還真和目前所能看到其他華系品牌都不一樣。
啟境汽車最大的獨特之處,在于華為的特殊節點的戰略布局和投入:啟境汽車是華為為了下一盤更大的棋,在梳理和調整此前的汽車業務布局后,第一次全面、全方位投入的汽車品牌。
這個棋局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從我和啟境內部人士多次深度溝通,以及對華為的觀察看,啟境汽車的目標,不僅僅是打造一個在中國市場有影響力的品牌,而是打造一個在全球有巨大影響力的品牌。
一位接近啟境汽車的人士前段時間跟我說了一段話,原話沒法復原了,但大概意思是啟境汽車使命之一,是將中國汽車打到全球市場去,讓中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汽車強國。
過去,華為的ICT產品像狂風暴雨一樣席卷了全球。現在,華為下定決心,要讓中國的智能汽車再一次席卷全球。
從這個層面看,啟境汽車作為華為“第一境”,比此前任何一次都有更大的意義。
01. 華為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入場
華為和啟境的高層,當然知道目前中國汽車市場有多卷,品牌和產品過剩有多嚴重。
這個時候,如果僅是為了做一個品牌而去做一個汽車品牌,不會被網上的唾沫淹死,也會被同行笑死。
華為和啟境肯定不會干這樣的事。所以,簡單邏輯推理一下,啟境汽車的出現,是雙方基于對新模式的信心和市場競爭的深度理解后,做出的理性抉擇。
據我打探到的消息,這個項目由任正非直接拍板敲定。任正非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曾多次指示鴻蒙智行的汽車業務方向。
任正非要求對啟境汽車,在資源上進行全面傾斜。第一步就是組建了車BU最豪華的技術、銷服團隊,派往廣州合署辦公。
“將軍是打出來的”,任正非在向啟境汽車派“大員”時,要求立下軍令狀。從一開始,華為在啟境汽車項目上就沒有留退路。
華為并不是對所有項目都這么嚴苛,這一次,是因為任正非看到了啟境汽車對于華為在汽車全球領域布局中非同尋常的意義。
和華為團隊入駐其他華系品牌不一樣,進入啟境汽車的華為團隊,不是將華為的產品對接到客戶的產品上,進行適應性調試,而是全流程開發。在工作流程上完全融入啟境汽車,從用戶需求洞察、產品定義、研發迭代到營銷落地,貫穿每個環節。
在流程上,華為第一次將IPD(集成產品開發)和 IPMS(集成產品營銷)全套搬進了啟境汽車。這里要劃重點了——是全盤搬入,不是簡單的引入,而且沒有搬給其他的華系品牌,儼然將啟境汽車打造成了“小華為”。

我又去問了華為的朋友,他說,華為的IPD此前確實是只給其他企業授課,教他們,但從來不直接搬過去。原因是華為的IPD花了20億元從IBM引入,不可能輕輕松松就全部交給別人。
前幾年有些車企大張旗鼓要學華為的IPD,后來說搞不了,水土不服,學了一年反而越學越亂。現在看來,估計是學不到精華。
所以,啟境汽車和“五界”,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基因上的區別,說通俗一點說,“小華為”和華系的區別,就是親兒子和大家族的區別。
去查一下就知道,啟境的商標同樣來自于華為,而非雙方的項目公司華望。
背后其實也有故事。此前的“界”,是華為進入汽車市場初期,想要提醒自己的界線在哪里,很顯然,當時華為對如何定位自己在汽車鏈條中的位置以及發展思路,都沒有成熟的模式,屬于走一步看一步。
而“境”的推出,是華為投入了200億,在汽車市場打拼了十年后,有深度思考和設計成熟的模式下,打一場有把握之戰。
啟境汽車在社交媒體上的第一篇推文,說“開啟新境”,其實它應該不只是單指啟境汽車和華為,甚至也開啟了新能源智能汽車行業的新境界。
02. 在全球做成豐田規模的智能車品牌
據我打探到的消息,華為推出“第一境”啟境后,未來不會推太多的“境”。
原因很簡單,華為也不是跟誰都合作,特別是模式成熟后的“境”系列,華為只要做大一兩個,就能實現更大的、更廣泛的汽車強國夢。
華為將全球領先的ICT技術,全面應用到了智能汽車領域。技術架構方面,全面升級為WEWA架構,將從模仿人類過渡到超越人類。
在192線激光雷達和4D毫米波雷達等硬件上,華為優勢也非常明顯;應用數據上,截至2025年8月,華為乾崑智駕搭載量突破100萬輛。大量的數據加快了AI的訓練速度。
廣汽有28年的造車經驗,在整車制造、車型平臺、動力電池技術、品質控制等方面,已經處于全球領先水平。這和華為擅長的智能架構、感知硬件和智駕安全性等,剛好互補。

在中國汽車市場,因為太卷,很多人看問題往往比較局限。但華為已經將ICT產品打到了全球,思維方式往往更具有全球眼光,全局判斷也很清晰:
以華為的軟硬件智能化水平,加上國內優秀的傳統車制造基因的車企,在智能汽車時代,已經具備了超強的全球競爭力。
基于宏大的市場目標,啟境汽車的品牌定位也很寬廣,那就是年輕化的,熱愛生活人群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
如果從規模和全球影響力上看,啟境汽車像華為的ICT產品一樣遍布全球,很容易大家都會想到和傳統車時代的豐田汽車類似。
智能汽車替代傳統車已經是共識。豐田去年全球的銷量第一,賣了1000萬輛,未來一定會出現一家豐田級別的智能汽車車企。關鍵是誰最有可能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豐田?在中國,除了華為和華為的深度綁定者,我想不到第二家。
從這個層面看,啟境汽車開啟的新境界,也有可能是中國新能源智能車戰略的新境界。